首頁 » 姓名測試 » 成人改名 » 改名前要注意的事項

改名前要注意的事項

改名前要注意的事項

一個人的名字,就是代表這個人的符號。而這個名字,一生都被人呼喚,從小到大到老,無論外界朋友、同學、老師叫你的名字,在家裡也有家人叫你的名字。除稱呼外,名字更被人用筆寫下來。這一稱呼,用筆寫下,其實會發生一種音頻,而每一個名字,都有它不同的音頻,和這個名字的人的其他條件結合起來,會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命運。

可能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改名起作用嗎?這誰都無法說清楚。名字是一個信息,也是人們跟別人見面時送上的第一個見面禮物,名字如果起得好,別人也容易記得住,以後見面或有事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想起你,如果你的名字別人不要說記住,連怎么念都不清楚,那就麻煩了。有的人名字起得很奇怪,可能會因此受到別人不好的對待。

改名對人生起到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為什麼有人改了名字,卻覺得沒有效果呢?這是因為想以改名來改變命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人的主觀問題,人不應該迷信命運,不能在改名後,什麼都不願做,坐等好運來臨,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改名後也需努力奮鬥,找準目標奮鬥下去,好運才能降臨。

辯證地來看,取名是常例,是每一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改名實際上也相當於是取名,只不過基礎不像取名時的“一張白紙”,而是原本就有一個名字。改名的事例,古往今來實在不少。孩子剛生下來或小時候取名,自己不能參與發表什麼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多只能任由父母、家人以及親戚朋友來決定。這樣取出來的名字,並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長大懂事以後都會喜歡,也不一定就能完全體現出個人的性情和抱負。

改名的情形是比較複雜的:

有的人是因為純粹不喜歡過去的名字而改用新名。過去在農村,人們有給孩子取醜名

的習俗;孩子長大後,尤其是受到越來越多的文化教育以後,會開始覺得自己的名字難聽、不雅,所以,產生了重新取名的想法。他們有的是自己取,有的則是父母主動請人幫助改名。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孩子本來叫鐵蛋、春花之類的名字,到城裡上中學回來的時候,卻變成了志軒、文蘭的名字。

有的人改名,不一定是出於因為嫌棄自己的原名土氣、鄙俗的考慮,而僅僅是想取一個更有意義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覺得“梅”,“花”等不太好,便想換一個新的名字,或者是把名字中的這種自認為不太好的字給去掉,留下另一個意義較好的。比如“林蘭萍”,去掉“萍”字,改成單名一個“蘭”字。這類改名,其動機旨在於對美的追求,改名者試圖使自己的名字與自己的審美追求以及社會普遍的美學理想相和諧,用準確、鮮明的字眼來表現改名者的抱負、志趣,這種類型的改名動機所占比例恐怕是最大

父母、家人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往往將自己的感情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摻雜在裡面,而

這些又並不一定能與孩子的情感願望吻合,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現。如宋代柳開,年輕時候傾幕韓愈,後來改名為“開”,自以為能別闢路徑,另開門道。一代畫師徐悲鴻,原名壽康,有福壽安康的意思。為了提醒自己在困苦的環境中振翼奮進,他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悲鴻”,並自號“江南貧俠”。

時代風潮往往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當思想文化的風潮像強勁東風吹來的時候,必然會對一些人產生影響,在他們的心頭或吹起漣漪,或捲起狂濤。如清末的革命黨人,投入革命隊伍後紛紛改名,蔡子民、胡漢民這些名字都是這種思潮的產物。蔡元培本是前清進士、翰林院編修,字鶴卿;思想轉變後,改字子民,表示為炎黃的孑遺之民。胡漢民原名衍鴻,改名漢民,表示堂堂大漢之民。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國家的各種思想都吹到了中國,於是有人應“風”改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從少年時代便很信服王陽明的知行合這一學說,所以,把自己的名字取為知行。到美國留學以後,陶行知受到實驗主義的影響,認為凡事並非知而後行,而應是行而後知,於是把知行又改為行知。在當代我們也

可以看到許多因為時代影響而改名的例子,在此就不——列舉了。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時代風潮總是一時的。追求時代風潮改名是可以,但千萬不要把名字綁在時代最落後的地方,這樣,結局大多是可笑、可悲的。因為一旦潮流轉變,這些名字又會變得很不合適。

改名大多數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但也不排除被動的情況。漢語同音字比較多,偶然地寫了別字,又不好糾正,這樣將錯就錯的名字也是有的。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他赴日留學,在填寫護照的時候,不小心將護照的姓名欄錯看成年齡欄,在裡面填入了年齡“十四”。護照是不能塗改的,於是,他就將“十”字添筆改成“李”。但“李四”這名字聽起來實在很不雅,他抬頭一見“光被四表”的橫匾,靈機一動,就在“四”字後加了一個“光”字。“四光”有“四方光明”的意思,算是個不錯的名字。這種名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圈裡總能找到一兩個。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被動改名往往也不是改名的人始料未及的。

但是,另有一種情形則是非改不可。在封建的專制時代,皇帝的個人好惡往往關係到一個人的前途,甚至還關係到身家性命。皇帝若是不喜歡某個人的名字,那他就非改不可。有個叫楊林的人參加科舉考試。有人說他的名字與反叛首領的名字相同,應當改名,否則怕考不中。於是,此人只得改名楊上林。此外,封建時代的避諱制度也迫使許多人改了名字。漢代蒯徹因避漢武帝劉徹改名通;晉代王衍因避成帝諱而改名夷甫,南齊蕭道先避高帝蕭道成先諱改名景等。

改名的情緒動機,是個體在社會制約下,藉助命名行為的一種心理表達。

由於個人改名是相對自由的,所以,改名具有心理轉化的功能,起化解個人情感衝突和化解個人與社會衝突的作用。例如: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單位聲譽不是很好的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受人鄙視,這就使得他長期處於自我壓抑的狀態,背著沉重的心理包袱。為解決這塊心病,這個人可以改了自己的名字,離開原來的單位到較遠的單位,心情就會逐漸好轉起來。

改名主要是表達和抒發當事人的遠大抱負、愛幕、嚮往美好生活等心理。改名能對當事人起到積極的誘導暗示作用,激勵當事人去奮鬥。因此,從心理動機上分析,改名是一種心理自我撫慰與暗示。一個好名字能時時喚起人們美好的聯想,使當事人得到鞭策和鼓舞,自信心也不斷得到增強。名字的心理暗示力會逐漸轉化成心能,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志,頑強的意志能使人變得堅強起來。因此,姓名信息對人的潛意識有自動開發的功

根據研究,在當事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基礎上,改名進而改變命運的效果會十分明顯。如果一個人喪失生活與奮鬥的信念,即使改了名,新名字的暗示誘導效果也不能立竿見影。因此,改了名之後,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增強意志,才會帶來滿意的效果。

改名從而改變命運,從心理暗示角度來說,有一定積極作用。

姓名信息對人產生心理誘導力,在現代心理治療中也被充分套用。心理醫生針對患者的心理疾病,如自卑、抑鬱症,採取對症下“藥”。在治療中讓患者每天堅持呼喚自己的

姓名,患者就有可能康復。有的心理疾病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在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再用這種方法配合治療,患者康復的速度就會加快。

除了治療心理疾病以外,在現代心理潛能開發培訓中也時常利用姓名信息,當事人在呼喚自己姓名的心理誘導暗示下,培養出“我一定能贏”,“我一定成功”的潛在的內趨力,使自己不畏艱險地朝著設定的目標自發地奮鬥。

俗話說得好:“一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因此,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必須學會在逆境中勇敢地向命運挑戰,我們不妨在人生旅途中巧用姓名信息的傳遞升華作用,來激發出自己的心理潛能,這樣就會在人生沙場上橫掃千軍如卷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