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遷徙
鄧姓發源於河南南陽古鄧國(今河南省鄧州市),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早於漢代播遷入閩、粵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鄧州。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佈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廣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姓在西漢以前的遷徒情況
漢代以前其活動範圍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帶。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揚名最早的鄧姓人物。他做過鄭國大夫,反對不許民知爭端與禁止民有爭心的禮治,做竹刑,主張刑(形)名之治。子產“鑄刑書”,鄧析則教人學訴訟。《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鄧析在與統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表達的準確性思考,開始了他的“刑名之辯”,啟歷史之先河。
鄧姓是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家族,西漢以前鄧姓族人已經遷徙分佈到了今安徽阜陽、陝西成固、四川樂山、越南廣治等地。鄧 宗 秦汝陰(安徽阜陽)人,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部將,曾奉陳勝命令巡視九江郡。
東漢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一朝是鄧姓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以鄧禹為代表的鄧姓族人世代顯貴。據《南陽鄧氏族譜》記載,鄧禹為鄧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孫。《續漢書》說鄧彪“其先楚人,鄧況始居鄧州,子孫以農桑為業”。而鄧彪與鄧禹同宗,故鄧況應該是鄧州鄧氏的始祖。
鄧家從東漢建立以後,世代受恩寵、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軍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達48人,其餘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漢一朝沒有出其右者。
魏晉隋唐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鄧禹一族經過鄧太后亡故後的打擊,儘管鄧禹曾孫女鄧猛女為漢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榮耀,但只是一時,繁盛程度也遠不及鄧禹、鄧訓、鄧騭時代了。特別是安帝親政時,宦官江京等人巧設罪名,誣陷鄧氏對安帝親政有阻,安帝將鄧弘等鄧姓子弟廢為庶人,為了保全鄧氏家族,族人紛紛遷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國各地。《南雄南陽堂鄧氏聯修族譜》就說:鄧禹之後“避閹氏之亂,十三房後裔,散居各省,以閩、廣、楚、浙、豫章之省之間為多”。史籍記載此一時期的鄧姓人物在廣東有東漢廣州(今屬廣東)人鄧盛,曾任秭歸令、太尉諸曹掾;南朝宋桂陽(今廣東連縣)人鄧魯,中秀才後在當地做官,有惠政,卒贈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鄧文進入唐為韶州刺史;唐邵州龍潭(廣東陽春)人鄧處訥,唐昭宗拜為武安軍節度使;五代連州(廣東連縣)人鄧洵美,後漢登進士第,後周為館驛巡官。
江西有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鄧通,歷任越騎校尉、馮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鄧琬歷,任州西曹主簿、給事黃門侍郎、晉安王鎮軍長史等職;唐代道士鄧思罐(guan),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隱居麻姑山,後受玄宗徵召入京,曾兩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湖南有南朝陳衡陽(今屬湖南)人鄧正直,為盧陽令,“在任罷征、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南朝梁人鄧鬱,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鄧姓族人繼承家族優良傳統,宗族不斷壯大,並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響的就是南陽鄧氏、平陽鄧氏、長沙鄧氏、陳郡鄧氏以及安帝鄧氏等。
宋元明清時期的遷徙情況
發源於河南的鄧姓,經過千餘年的發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時期,鄧姓家族的重心轉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廣東、江蘇等地。
1.江西鄧姓
鄧姓早在漢末就遷徙到了江西等地,安徽《鄧氏宗譜源流序》說,漢末,鄧禹後裔因避亂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地名叫三里川,從此便長期在此定居下來。
江西鄧氏再遷至香港、安徽、湖南、四川等地。香港鄧氏始祖鄧符協,原籍江西省吉水府吉水縣白沙村人,北宋遷居香港。
安徽懷寧《鄧氏宗譜源流序》說,其始祖鄧君瑞原籍江西省鄱陽縣瓦屑(土付),於明初遷至安徽懷寧縣白麟阪居住。
衡東《江邊鄧氏七修族譜》說,唐僖宗時鄧韞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傳六世,鄧梅魁遷安福縣瓜佘(吉安)。
2.福建鄧姓
鄧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晉末年,始祖乃鄧攸。《鄧氏族譜·東漢源流序》說:“永嘉末年,後趙石勒作亂,伊時有號伯通,叔攸公,友愛感天,舍一家命脈,救一方生命,即寧化石壁鄉是矣。至綰,登進士第,相—朝綱。後被謗竄黜,寄跡泉州仁鋪試劍鄉。遞後大猷公乃立勛樹續為將軍,今泉郡有鄧將軍墓,至元祜踐位年間,後回石壁都禾口村居。”
永嘉之亂中,鄧攸避居福建的石壁都。由於把自己的親子丟棄,鄧攸自己便沒”有了後代,現在南方各地的鄧姓,是傳自其侄鄧綏。此後,有第五十九世鄧且;六十世鄧繼隆;六十一世晉哀帝時的竟陵太守鄧錦常;六十二世鎮國大將軍鄧姜;六十三世鄧淵;六十四世宋順帝時的中丞鄧東;六十五世鄧程漢;六十六世梁朝的豫州牧鄧士奇;六十七世鄧文含;六十八世鄧禹元;六十九世鄧振松;七十世鄧宗亮;七十一世鄧宏綸;七十二世鄧清;七十三世唐朝官邦勤侯的鄧煌(字開權)。
鄧煌有4個兒子,即鄧景山、仁山、玉山、崑山。鄧景山是唐肅宗的節度使,自他以下,有七十五世鄧揚;七十六世鄧城;七十七世鄧降;七十八世為唐懿宗時殿平縣令鄧瑞廷;七十九世鄧雲彪;八十世鄧鎮玉;八十一世的鄧斯禮,於五代初期避朱溫之亂,走避溶州;八十二世鄧世祥;八十三世的鄧高;是宋朝的鎮南節度使;八十四世鄧起補;八十五世鄧紹,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八十六世鄧調元;八十七世鄧洵武;八十八世為宋徽宗時的國子祭酒鄧肅;八十九世的鄧大猷。
鄧大猷有3個兒子,其中老大鄧簡,便就此在福建定居落籍,他也跟其父一樣,文武雙全,人才出眾,當時的趙家皇帝,還招他為駙馬,顯貴無比。
鄧簡也有3個兒子,即鄧俊、鄧佐和鄧儔。這3個人,便是此後閩、粵及臺灣等地鄧姓的主要傳世之祖,他們後裔的分衍情形,如下:
長房的鄧俊次子移居汀州上杭。次房的鄧佐,仍居石壁都禾口村後,傳子鄧午。
三房的鄧儔,傳子鄧相,鄧相再傳鄧顯。鄧顯三子中老大鄧志堅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鄧志賢移居雲南省,老三鄧志齋,移居廣東省嘉應州梅縣鬆口鄉,是“高密”鄧姓的廣東開基之祖。
另外,據沙縣《劍沙三元鄧氏家譜》記載,其始遷祖為鄧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隨王緒入閩,子孫遂定居於劍沙。有宋以降,福建鄧姓湧現出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物,如:鄧肅,鄧子恢,鄧拓等。
3.四川鄧姓
四川(包括重慶)是鄧姓人較早移居的地區之一,早在漢代鄧通就已入蜀,其後鄧芝、鄧艾等也先後入蜀。江西吉安鄧姓在明初遷徙到四川廣安定居。四川廣安《鄧氏家譜》說:一世祖鄧鶴軒,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兵部侍郎入蜀,遂安家廣安州北姚平家。
明末以來的連年戰爭,以及各種自然災害,使四川地區人口銳減,清初四川人煙稀少,康雍時期特別頒佈招墾條例,實行種種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了兩湖及閩粵等大批農民入川開墾。
(1) 廣漢鄧姓 民國《廣漢鄧氏族譜》說其始祖鄧煬原籍福建長樂縣,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攜帶妻子及四子入川,先到川北遂寧縣落業,繼生二子,共六房。後留四子樂臣在遂寧縣落業,再遷廣漢西關外東樓村七甲甘家碾居住。重慶鄧姓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渝北鄧氏崇孝堂續修族譜》稱其始遷祖鄧登班,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祁陽(今湖北祁陽)城山頭徙居渝北。
(2) 懷寧鄧姓 據《鄧氏宗譜》記載:始遷祖為鄧君瑞,元末自江西省鄱陽縣瓦屑(土付)避地來皖,定居於懷寧麟阪。元末明初之際,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後,始遷祖鄧君瑞遷到安徽安慶府懷寧縣之白鱗阪,遂為懷寧之耕讀民,清代著名書畫家鄧石加為其十三世孫。
(3) 廣安鄧姓 一世祖為鄧鶴軒,原籍江西吉安廬陵縣(廬陵鄧氏的初祖為鄧梅魁)。明洪武十三年(1380),鄧鶴軒以兵部員外郎人蜀,遂在四川廣安縣安家。他的後代都住在廣安州姚平地方,稱望溪鄉姚平鄧氏。鄧鶴軒的兒子鄧梅玉,以文行魁蜀。廣安姚平鄧氏的第八代祖鄧士廉,明朝崇禎進士,為人慷慨有氣節,曾任廣東海陽令和吏部侍郎。明末隨桂入滇緬,官為吏部尚書晉升大學士。清朝順治十八年秋為緬人所誘,與其他41位大臣同時殉難。鄧士廉以下的世系如下:
鄧紹昌有四個妻子:1.張氏(無後);2.淡氏,生有一女三子,長女鄧先烈(1902年生),長子鄧先聖(鄧小平)(1904年生),次子鄧先修(鄧懇,1910年生),三子鄧先治(鄧蜀平); 3.蕭氏,生子鄧先清;4.夏氏,生有三個女兒:鄧先英、鄧先蓉、鄧先
4.湖南鄧姓
鄧姓播遷到湖南的歷史也是相當早的,鄧姓族譜稱鄧禹後裔鄧錦常,字遐,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任竟陵(今湖北漢陽)太守,徙居湖南長沙府,為鄧姓湖湘世系開基始祖。此後,鄧姓便在湖南境內繁衍開來,如南宋末年,河南鄧州鉗廬陂人鄧世通因得罪賈似道,被貶至潭州(今湖南長沙),後遷居龍陽上林村端平塔(龍陽《鄧氏七修族譜》)。
宜章《南湘鄧氏續修族譜》稱其始遷祖鄧扶驗,原籍江西萬年縣,元代為廣東平遠知縣,後轉遷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灣,子孫卜居邑內城隍祠前。
衡東《江邊鄧氏七修族譜》稱其始祖鄧定庵先從吉安(今屬江西)遷茶陵,明朝洪武八年 (1360年)遷湖南衡山的赦田村。巴陵《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鄧爾那,明初由江右 (今江西省的別稱)遷楚,在巴邑(今湖南嶽陽市)龍灣定居下來。
龍陽《六甲鄧氏族譜》稱其一世祖鄧思明,明成化間自江西吉水遷居常德府龍陽縣大圍堤,為六甲派始祖。寧鄉《溈寧鄧氏三修族譜》稱該族鄧姓先世於明洪武初由新建(今江西南昌)占籍楚南寧鄉,凡六支,祥澤居玉堂鋪,祥學居梘坪,祥業居石板,祥仕居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大河前橫。
《湘潭塔嶺鄧氏五修族譜》稱,其始祖鄧瑞禎,由廣州經過三次遷徙在郴州(今屬湖南)定居下來。其後,十三代孫鄧賢資、鄧賢憲、鄧賢敏子孫又先後遷居於湘潭居住。
寧鄉《鄧氏宗譜》稱其始遷祖鄧祥學,於明初在寧邑(今湖南寧鄉)之梘坪定居下來,子孫散居湖南各地。
《湘陰鄧家壩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鄧朝相於明代自長沙遷居湘陰之鄧家壩。《湘潭嚴沖鄧氏五修族譜》稱其始遷祖鄧信,明嘉靖間(1522—1566)自茶陵(今屬湖南)遷居湘潭嚴沖。
5.廣東鄧姓
廣東省惠陽縣永湖墟鹿頸鄉(今惠州市三棟區鹿頸鄉)鄧姓:祖輩由梅縣遷來,世代務農。本族名人有:鄧鏡仁,清光緒年間秀才,民國時任儋縣(在今海南省)縣長。其子鄧演達 (1895—1931),字擇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粵軍團長。曾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役。1925年後任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部副主任、教育長。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0年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1931年被殺害於南京。
6.香港鄧姓
(1)鄧符協家族:
系出南陽,為高密侯禹公之後,原居江西、福建等地。始祖鄧符協(字元),江西吉水人,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進士,官任廣南東路陽春令。其在赴任途中到過屯門山,慕名去當時著名的桂角銀場遊覽,對這裡的風水很感興趣,歷任後便攜帶家小遷居岑田(錦田)村,購置田園,建造南北兩個圍屋,並把曾祖、祖父、父親的墳墓也遷葬於新界的元朗、荃灣等處。鄧符協的最大建樹是創辦力瀛書院(又叫書齋或書室),建造藏書樓,並在此講學。鄧符協生有2子:長子鄧陽,由岑田遷居福容里,即今東莞福隆;少子鄧布,宋承直郎。
鄧陽生1子,名(王圭),(王圭)生2子,日元英、元禧。鄧布生l子,名瑞,瑞生3子,曰元禎、元亮、元和。
鄧元英之後分居東莞的溫塘、竹園、南街、鯉魚石、羊田瀝等處;鄧元禧居福隆;鄧元禎分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塘尾;鄧元亮居岑田;鄧元和居東莞懷德。是為該族之五大房,建“都慶堂鄧氏大宗祠”於東莞城南門。在香港者,為鄧元禎、鄧元亮兩房。
鄧元禎生1子,名從光,南宋時,自岑田遷居屏山,是為屏山房始祖。其後,子孫繁衍,遂分建坑尾、坑頭、塘坊、新村、橋頭圍、洪屋、灰沙圍及上章圍等村及屏山市。
鄧元亮 名銑,宋承務郎,為贛縣令。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鄧銑起兵勤王,護衛隆佑太后等於虔州,獲功勳,並在戰亂中救獲末室公主,後把她許配給其子惟汲。鄧惟汲與宋室公主隱;居岑田莊舍,生4子:林、杞、槐、梓。紹興間(119l—1194),鄧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鄧惟汲為稅院郡馬,賜祭田六頃,以及東莞地區的山場餉渡等,4子皆封國舍。
鄧林官宋僉判迪功郎,子炎龍。宋理宗寶祜六年(1258年) 以諸生應漕舉科,以賦才中試鄉解元;景定二年 (1261年)以賦再中漕科解元,官至架閣。炎龍公生1子,名肖岩,官僉判從政郎。子孫派居龍躍頭、凹下、北灶、龍塘等處。
鄧杞待詔金門,子孫派居石井、里下、白沙塘、(同戈)船澳等處。
鄧槐亦待詔金門,子孫派居大步頭、竹村、黎洞等處。鄧梓亦待詔金門,生1子,曰榮叟,仍居錦田。
鄧榮叟生3子:長堅翁,次澤翁,三辛翁。鄧辛翁,元贈顯武將軍,生3子:長華祖,次光祖,三壽祖。鄧壽祖仕元,官提領忠武校尉,居錦田;生2子:長處安,次敬安。
鄧處安生康仁、康義2子,鄧康仁生洪生、洪惠2子,子孫居廈村鄉、屯門、紫田村、元朗、及香山上柵等處。鄧敬安生2子:長德荷,次德蘭;鄧德荷生洪儀、洪贄2子;鄧洪儀公仍居錦田,遂為今錦田始祖;鄧洪贄子孫則分居廈村、輞井、西山、及大嶼山等地。
鄧洪儀生4子:長子欽、次子鎮、三子銳、四子(釒+絹-糸)(juan);鄧鎮子孫分居元朗英降圍。
(2)“鄧元昌堂”鄧氏:
開基祖先為鄧阿六,原名鄧懷清,號鶴溪,原是廣東五華縣水寨鄉的石匠。因在香港修建水塘,解決了漏水的問題,得到香港公務司的信任,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包括下水道等),因而發了財,後來作房地產生意成為巨富,在荷李活道文武廟旁設立住宅,名叫鄧元昌堂。鄧阿六有四個兒子,三子名鄧榮泰,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貫萬的長女曾灶嬌為妻。曾灶嬌擅長理財,把鄧元昌堂家的財產翻了一番。曾灶嬌的兒子早死,他的孫子鄧文釗(1908—1971)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人副經理、香港《華商報》董事長,全國解放後由香港返回內地,歷任廣東省商業廳副廳長、公私合營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僑委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3)鄧姓自廣東移居新界,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廣東嘉應州吉梅鄉的鄧君會,自惠州歸善遷移新安長莆,後徙來青衣立業。其七世的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遷居錦田橫臺山。其後,該族後人繼分遷荃灣、禾塘咀及上下葵涌等地。
7.臺灣鄧姓
從遷徙到臺灣的鄧姓族人的籍貫看,大多是從廣東遷入的
(1)台中縣東勢鄧姓從廣東大埔縣遷入
該族舊譜說:“……思維我祖世居粵地,開基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之歌都,後遷大埔縣桃源村居之,後至於我松陽公,率男上駕公、上南公,父子移居東都臺灣彰化縣貓務棟東上堡朴子籬內土外莊寓。最後我對生公率男諱古公、砌公,父子卜居東勢角中莊口,開創基地……衍派子孫興盛。”
(2)臺北泰山鄉鄧姓從廣東饒平遷入
開基始祖是鄧禹善,《鄧氏族譜》記載:鄧禹善育有二子,長子複利,字伯禮,次子復扇,字伯鐃。鄧伯禮死後即葬在泰山鄉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為嗣,在臺灣居住,又立其弟伯鐃之子振河為嗣”。振海、振河時,以開墾楓樹下水田及陂角果園為業。振河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後子孫成立“鄧合源祭祀公業”。
鄧禹善三伯鄧仕秩的三子禹盤 (1718—?),妻王氏“卒於臺地”,其子後遷台東開墾。禹善五弟禹勢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辭世”。禹善六弟禹祿次子復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體渡台時間,族譜中並未記載,但據上述推測,鄧姓族人約於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來臺上淡水,後移至山腳地區開墾。
(3)臺灣歌謠曲之王鄧雨賢一家也是從廣東遷來的。鄧雨賢祖籍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矮車村下角鄧屋,來台已第六代。
鄧雨賢五世祖鄧彥拔生於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清嘉慶年間,由廣東蕉嶺攜眷渡海移墾臺灣。來台之初先於海山堡彭福莊(今之樹林鎮)開墾。
鄧雨賢高祖鄧縉光(義鍾)育有5子,縉光自幼好學,長大後自設私塾於鄉里,後移居新竹縣穹林鄉,繼續設塾教化鄉里,鹹豐五年(1855年)考取府學第二名秀才,後移教於龍潭,穹林鄉親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特由鄭、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鄉文昌廟,以為紀念。
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光緒八年終於龍潭,育有9子,其中長子瓊鳳(逢熙,鄧雨賢祖父)、七子鄧林鳳(廣熙),九子鄧博鳳(紹昌),一門三傑,同時為秀才,至今仍為鄉親所津津樂道。鄧瓊鳳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臺灣府奧籍府學第六名及歲貢生,與臺灣“文化協會”先驅邱逢甲、林獻堂等諸位先生熟識,並曾於穹林、龍潭等地開塾授徒。日本佔領時期亦曾任桃園廳參事。鄧雨賢七叔鄧林鳳則入縣學第四名,後遞補稟生,畢生於大溪、三坑仔、觀音、平鎮、高原等地設帳授徒。鄧雨賢九叔鄧博鳳則縣府二試,皆名列前茅。
鄧雨賢之父鄧盛猶(旭東),生於龍潭,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執教於龍潭鄉“龍元宮”公學校。所謂的“公學校”是由日本人專為臺灣人所設的正式官方學校(課程相當於現在的國民國小,無年齡限制),正式的課程中有《漢文科》,用當地的語言來教《漢書》,擔任教師者除了具備當地母語條件外,《漢學》功力當然是必備條件。在龍潭這個典型的客家莊,具備上述條件及能力者,非出過“一門三秀才”的鄧家莫屬,鄧家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派老么旭東先生接任工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為教學認真,績效卓著,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國北師院)(所謂的“國語”是指“日語”)漢文老師,以客語教漢文。鄧雨賢隨父親遷居臺灣。
(4)近代以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不少鄧姓人到臺灣定居,鄧家彥、鄧青陽、鄧萃英、鄧惠芳、鄧龍光、鄧經儒、鄧文儀、鄧文來就是其中的幾位。
8.澳門鄧姓 13世紀之前,澳門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南宋鹹淳七年至德佑二年(1271—1276),蒙古族人入主中原、閩浙一帶的南宋官兵紛紛南逃,澳門才開始有了人煙。南宋末年,元兵大舉攻宋,南宋將領張世傑率領50萬軍民和2000多艘船,擁幼主趙昱來到香港屯門和澳門路環、氹仔附近海面。
戰後,少數南宋軍民留下棲身。他們靠打魚為生,澳門於是成了一個漁村。後來福建、江西、浙江和廣東遷來的農民、手工藝者、漁民和一些紳商不斷遷入澳門。近代以來,有不少鄧姓族人移居澳門,如:鄧仲澤(1880—1964) 名宗伯。原籍開平,生於香港。早年在港經商,並投身:民主革命。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總會會長。廣東光復後,任廣東軍政府籌餉局局長,為軍政府籌集鉅資。1920年孫中山回粵重組軍政府,被任為財政委員會會長。後辭職返港經商。1925年移資上海,經營工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被毀,遂攜眷寓居澳門。1964年病逝。
9.移居海外鄧姓族人:
鴉片戰爭之後,鄧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廣泛分佈於東南亞、美洲、歐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鴉片戰爭的炮聲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空前活躍,許多人或是為生活所迫出國謀生;或因外出求學,由此定居當地;或是赴他國開廠辦店,創辦實業,由此掀起了遷徙國外的浪潮。鄧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遷的行列。
(1)東南亞 是鄧姓族人外遷的首選地。廣東新會人鄧澤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鄧家讓、鄧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馬來西亞沙撈越創辦“新廣東港墾場”。
如今,鄧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佈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在泰國有泰國春華兩合公司董事長、泰國客屬商會理事長鄧樹勛;泰國客屬商會副理事長鄧國勛、鄧乾勛。廣西岑溪人鄧深元、鄧海元兄弟,遷居昔羅縣巴登鎮,深元任廣西會館秘書。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鄧荔生,創辦《星洲日報》。後辭職,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胡文虎。還有星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立人。在菲律賓有菲華裔聯總會秘書長鄧英達,鄧氏會計服務中心董事經理鄧浩槎,雪隆廣東會館董事鄧福霖。鄧承東任檳榔嶼廣西會館副主席,鄧漢房任萬濃廣西公所交際委員。
(2)美洲: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鄧蔭南,美國華人政治家鄧悅寧,美國華人大法官鄧心平,美國華人女政治活動家鄧稚鳳,著名橋樑設計大師鄧文中。
(3)歐洲:倫敦共和協會會長鄧甲興;倫敦鄧氏宗親會會長鄧勛輝、鄧德仁;史達福郡華人協會會長鄧樹權。在德國有鄧光榮,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學校。在荷蘭有鄧氏宗親會會長鄧錦華、荷蘭東方美食公司董事長鄧露明、荷蘭光明中文學校校長鄧潤納、旅荷華特蘭華僑會會長鄧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