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遷徙
田姓的源頭可追至河南周口的淮陽,但田姓得姓之地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因此田姓最初的播遷應該是由山東開始。自“田氏代齊”之後,田姓進入了第一個發展壯大時期,田氏齊國共傳八王,子孫繁衍不可勝數。自秦統一全國後,齊國田姓王族星散各地,這是田姓的第一次大規模遷徙。秦朝末年,田氏王族後裔趁農民起義之勢而起,狄(今天的山東省臨沂)人田儋自立為齊王參與了秦朝末年的戰爭。漢朝初年,漢高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而強行將關東豪族遷至關中的陽陵(今陝西省境內),此事在《漢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山東地區的田姓豪族因之遷入此地。之後有一些田姓人遷至北平(今天的河北省滿城北)。西漢今文易學的開創者田何是淄川(今屬山東省淄博市)人,後來遷至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田姓人這一時期主要的傳播地域在北方。在南方的少數民族的田姓在西漢時已開始見諸史籍,《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等史書都記載有田姓的少數民族首領。北魏時,田姓已在新疆出現,現有出土於吐魯番的北魏時期的兩通“田氏墓表”為證,一通是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上有銘文“交河郡鎮西府兵曹參軍,但旻天不弔,享年六十有四。字元初,田氏之墓表。”另一通是建昌五年(公元516年),上有銘文“鎮西府兵曹參軍紹賢,但旻天不弔,春秋刑有九,寢疾卒。田氏之墓表。”唐朝時,田姓人生活的範圍更廣,千唐志齋博物館收藏的“南海郡番禺縣主薄樊君夫人田氏墓志銘並序”說明,在唐朝時,廣東省已經有田姓人在那裡生活。宋朝時,田姓人在南方繁衍的範圍就更大了,據有關資料所載,原來居住在浙江杭州的田希聖是閩、粵的田姓始祖,這支田姓的後裔後來分別遷徙到福建寧化、長汀,廣東興寧、海陽和達埔等地。
宋朝時田蘭生進入海南為官,他的兒子田天池中舉後,任瓊山令尹,父子二人都在瓊山定居。
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1130年),河南開封府陳留縣田家莊的一支田姓人隨駕南遷,經過長途跋涉,在天樂鄉定居(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歡潭村),現歡潭村80%的人口為田姓。這一支田姓後來又出了許多名人,如明朝南京雲南道監察御史田麟、清朝時有成都知縣田軒來和台灣大學教授、鳥類專家田曾塏等,這一支田姓人也隨著這些外出的人遷往了祖國各地。蕭山區域廂鎮道源橋也有一支田姓,是南宋紹興年間中進土留正的後裔,留正曾於紹興隱居,其後裔留伯成、留貴和於明朝洪武初年從紹興遷至蕭山道源橋。雁門的一支田姓人也於這一時期隨駕南渡,定居於今天的浙江省永康市地區。
明朝初年,由於連年戰亂,北方許多地區田地荒蕪,人煙斷絕,明朝政府遂將其他地區的人遷往這些地區,形成了一次人口流動的高峰,田姓人也隨之進行了大規模的播遷。據清光緒二十八年修的邯鄲《田氏族譜》記載,邯鄲的這一支田姓的原籍是山西平陽的洪洞縣,於明朝永樂年間遷至邯鄲。
明朝不僅北方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南方也經常根據官方的安排進行遷徙。現在湖南西部有一個水田寨,田姓是村中的大姓,原來在黔東銅仁所管轄的白水下寨,其開基始祖於明朝萬曆年間奉官府之命舉家東遷至水田。
明崇楨年間,江西筷子巷(今南昌市內)的田氏三兄弟居家遷至今天的湖北省黃陂,這支田姓後來出了一位科學泰斗一田長霖。
清朝,許多滿族的姓氏都改為漢姓,滿族姓氏中的“田佳氏”改為“田姓”,滿族的田姓隨著滿族全國政權的獲得而遷往各地,瀋陽、呼和浩特的許多田姓人就是“田佳氏”的後裔。在19世紀初,田姓人遷到了我國的北疆,哈爾濱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田家燒鍋”就是遷來的田姓人創辦的。
提及南方的人口遷徙,廣東省南雄的珠璣巷不能不涉及,南雄珠璣巷被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現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百多個姓氏都與它有緊密的關係,許多人到這裡來尋根問祖,珠璣巷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唐宋以來南遷的許多人都曾把它當作駐足之地,然後經此向其他地區遷徙,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縣的縣誌記載:“田氏之族……其先世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轉徙廣西至武宣縣屬之七星村,清順治間分支至泥陂村。”
清朝,有許多田姓人遷徙到了台灣,據台灣《屏東縣誌》記載:“今琉球鄉碧雲寺之前身,稱觀音亭,即為田深氏於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所倡建,今上福村之田姓,多為其後裔雲。” 乾隆八年,有福建的田姓人台灣苗栗二堡通霄莊開墾。
清朝時,田姓人也開始遷居海外,特別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生活困苦,許多人便漂洋過海,謀生異國。這些海外華人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就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等作為紐帶,建立了許多華人社團。旅菲華人中的田、胡、姚、虞、陳五姓於1908年成立了媯堂總會。
二戰以後,遷往國外的華人比以往有所增加,如泰國巴坤猜“大埔”商行的東主田姓夫婦就是二戰後粵東梅州山區縣大埔的移民。現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加強,田姓人在世界範圍內的播遷也越來越廣泛。